另一方面,随着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出现,产业间的融合更加深入,例如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早已走出了网上书店和购物平台的单一模式,进入包括云计算在内的多重商业模式。
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本文整理自刘元春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61期)上的发言 进入 刘元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扩大内需 供给侧改革 。同时,供给端的调整,一定要在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改革的轨道上进行。
很多地方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严重违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违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通过走老路来扩内需、扩投资,导致后期的改革压力越来越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效率革命、动力革命作为抓手,是现代化实现的关键,也是民族崛起的关键。同时,我们要在短期政策中找到一条消费与投资、扩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契合的政策路线。供给创造需求,在市场有效的原则下,供给是研究问题的重要出发点。投资扩张在当期表现为需求冲击,但是在下一期表现为供给冲击,这两种冲击的动态平衡决定了投资的恰当速度。
在中国这样一个赶超型社会,一个安全网还没有构建齐备的社会,无条件地谈消费扩张,简单地把疫情时期的消费修复与周期性变化的逆周期调整,与长期结构性改革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等同起来,可能会导致一些理论上的误解。回顾人类历史,没有哪一次大的技术创新是以人民有购买愿望为前提实现的,相反,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使人民的需求不断地释放和发展。一方面,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供给体系和供给质量能够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实现需求牵引供给,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目前很多头部企业在数实融合推进中间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能够克服在要素替代、组织替代中的各种成本,但是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中最为核心、最为活跃的细胞,在转型中间还面临着大量的数字鸿沟和大量的成本阻碍。但是如果想向下层进行全面的深入,就面临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而被替代的要素,其边际收益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很多人对此提出了大量的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第三次浪潮中间拔得头筹,在与大国竞争中取得战略立足之地。所以我们后来看到,平台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一些业态、生产场景、消费场景、配送场景出现,又诞生了很多新的就业、新的行业。
这就弥补了我们在实体店消失时所产生的社会损失,从而使我们在整个新的经济形态上面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撑和经济支撑。所以,如果要总结中国在过去20年,在互联网加平台这样的一个数实融合中间成功的案例,不仅是鼓励创新,更重要的是国家采取了大量的就业政策和社会平衡政策来缓解新业态、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冲击。关键就在于我们企业主体、社会主体、政府主体,在智能转换过程中要有可持续性的利益绑定。第二个,要从原来政府主导型的数实融合战略,全面转向以市场主导型的数实融合模式。
在转型过程中间,要想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必须要创造能够协调新要素与传统要素所有者利益之间关系的体系,让创新者享受创新的红利,让利益受损者适当得到补偿,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点。这两条腿走路,让我们在整个数字技术新一轮的竞争中间有了一席之地。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形成很好的激励相容的内在利益协调机制,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发展动力,新的生产力的进一步传播、扩散、深化。这个变化在技术层面表现为一些技术特性,比如IT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的变化,使生产组合关系、社会组合关系发生变化。
在未来数实融合过程中,不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这样简单地来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要素替代、产业转化、组织变革中间的利益协调,要形成新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创新。比如说很多人认为未来的第三次浪潮与前两次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在数字融合第三次浪潮过程中间,是要打造以政府主导的动力体系,还是要打造以大市场为主体的动力体系,是数实融合在传统产业、在中小企业层面全面推进的一个关键,也是未来的经济业态的竞争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能不能打造好数实融合的微观基础和市场基础。比如快递小哥弹性就业。
数字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本质是将数字这种要素凸显和独立化,使它在生产系统的边际作用全面得到提升,这就是最简单的数字经济理解。但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不是技术关系,而是利益关系,在边际贡献最大的这种要素,它所获得的收益是最大的。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是当前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新的任务,核心的战略。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的提出恰逢其时 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是当前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新的任务,核心的战略。也就是说,数字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成为人类生产边际贡献最大的要素,成为社会组织变化的最核心力量。在思考下一步发展时,会看到组织创新是一个关键。
数实融合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动力问题,让市场成为主导 我们要构建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和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体系。因此,下一步很重要的一个战略,就是要在目前国家全面产业布局,在新基建,在核心技术,在产业扶持所推进的政策中间,能够转换成一种市场可持续的利润创造。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刘元春 进入 刘元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但社会进步的浪潮是难以阻挡的,要在平台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协调好利益受损者的关系。
技术战略和数字经济产业战略如何把握,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讨论数实融合各种技术性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从全球竞争的视角,从历史的维度,从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要素替代、组织替代、产业替代过程中,未来大变化所产生的利益冲突,利益协调问题。
比如平台经济的发展就体现了这样的调适过程。也有人提出在目前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利用数实融合打造新的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创新点,从而在新一轮发展中,形成与大国竞争的新战略优势,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还有人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意味着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并不是一回事。技术发展催生了平台经济,网上交易大幅度增长,线下交易大幅度下降,一度出现了实体店的倒闭。
在生产体系、社会体系中间,劳动、资本、管理、组织以及数字这一系列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对于少数头部企业的扶持是可获取、可持续的。
如果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尤其是从一种新技术快速发展之后,所引发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智力形态的重大调整的视角去看,一定要抓住的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中最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内在利益协调机制的问题,第二个是以市场主导为动力的问题。但是如果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尤其是从一种新技术快速发展之后,所引发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智力形态的重大调整的视角去看,一定要抓住的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中最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内在利益协调机制的问题,第二个是以市场主导为动力的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要各自构建出新的利润形成体系,这是最关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数字技术,特别是数字核心技术的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就,建立了以举国体系为核心的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体系,同时也全面加强了以企业为主体、大市场孕育大创新的市场创新型的体系。
在数实融合的第三次浪潮中,也就是智能化过程中,由于智能技术带来的冲击比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伦理体系的冲击要更激烈,所以下一步面临的更大的问题是利益协调的问题,是如何在各种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间,要素所有者、产业形态,工人他们之间的利益协调很多人对此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技术发展催生了平台经济,网上交易大幅度增长,线下交易大幅度下降,一度出现了实体店的倒闭。比如快递小哥弹性就业。
这就弥补了我们在实体店消失时所产生的社会损失,从而使我们在整个新的经济形态上面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撑和经济支撑。在转型过程中间,要想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必须要创造能够协调新要素与传统要素所有者利益之间关系的体系,让创新者享受创新的红利,让利益受损者适当得到补偿,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点。
这两条腿走路,让我们在整个数字技术新一轮的竞争中间有了一席之地。比如说很多人认为未来的第三次浪潮与前两次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所以我们后来看到,平台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一些业态、生产场景、消费场景、配送场景出现,又诞生了很多新的就业、新的行业。在数实融合的第三次浪潮中,也就是智能化过程中,由于智能技术带来的冲击比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伦理体系的冲击要更激烈,所以下一步面临的更大的问题是利益协调的问题,是如何在各种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间,要素所有者、产业形态,工人他们之间的利益协调。